- 补中益气汤
- 补中益气汤
出处:《脾胃论》
组成: 黄芪 炙甘草 人参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白术
功用:益气健脾,和胃渗湿,消食理气。
主治: 1.脾胃气虚证。饮食减少,体倦肢软,少气懒言,面色咣白,答辩稀溏,脉大而虚软。
录自:《方剂学》
补中益气汤”提要
1、重用黄芪为君,配伍升、柴构成补气升阳组方模式
2、治疗气虚清阳不升的常用方
3、体现“甘温除热”之法
临床表现主要有三方面特征:
1.脾胃气虚之象
2.病在五官头面
3.多呈间歇性发作
患者,男,38岁。左前额痛已4年,继牵及左颈、头顶、项背。痛势绵绵,遇烦劳则甚,夜不能寐,头晕,体倦乏力,纳差,心悸气短,某医院诊为神经
官能症,屡治无效。诊见:面色萎黄,语音低微,表情淡漠,四肢不温。舌质淡,舌体胖嫩,苔白滑,脉沉细。
处方:补中益气汤加减(黄芪20g、党参20g、白术15g、当归9g、陈皮6g、柴胡6g、升麻6g、炙甘草6g、蔓荆子9g、川芎9g)。
二诊:服药4剂,头痛已减,精神好转,纳增,已能入睡。宗原方,再服4剂,头痛大减,已不头晕,心悸、气短亦除。嘱按原方,再服4剂而愈。
(1)肌弛缓性疾病:如子宫脱垂、胃肝脾肾等内脏下垂、胃粘膜脱垂、脱肛、疝气、膀胱肌麻痹而致之癃闭、重症肌无力、肠蠕动弛缓引起的虚性便秘等。
(2)气血津精下泄:久泻久痢,崩漏带下,便血尿血,遗尿遗精等,伴气短乏力,纳差便溏,舌淡,脉虚软等。
①病程较长,一般在数月致1~2年之间。
②持续低热,或壮热不退,饮食失节或过度疲劳时加重。
③兼有脾气亏虚或气血两虚的症状。
④用甘寒养阴,苦寒清热之剂,或使用多种抗生素无效。
患者,女,28岁,以间断性低热1年为主诉于1997年8月5日初诊。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,经治疗热退(具体用药不详)。此后低热经常发作,体
温波动在37.2~37.7℃之间,午后为甚,劳累后亦加重,恶风汗出,渴喜温饮,全身乏力,时感头痛,纳眠尚可,二便调,舌质红,舌苔薄白,脉细无力。
证属气虚发热,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:黄芪20g,党参10g,炒白术9g,当归6g,陈皮6g,升麻6g,柴胡6g,炙甘草6g,白芍15g,白薇10g。
二诊:6剂药后,低热渐退,体温波动于36.8~37.1℃之间,身渐有力,头痛依然,舌脉同前,上方加生龙牡各30g,继服6剂。前后共服药20余付,疾病
告愈。
(白薇、白芍、知母、生龙牡、银花、连翘)
补脾气三方学习要求
1、全面掌握四君子汤的组成、功用、主治、制方原理、衍化方剂。
2、掌握参苓白术散的君药与桔梗的配伍意义。
3、掌握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君的意义。
Chinese Dictionary of medical prescriptions (方剂学大辞典). 2013.